电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 “电力动脉” 和 “信息神经”,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。然而,从出厂到最终投入使用的每一个环节,电缆都可能面临潜在的风险。掌握其运输与日常使用的科学要点,是确保这条 “动脉” 健康搏动的关键。
电缆在运输过程中若处理不当,内部结构可能已受损,为日后使用埋下巨大隐患。因此,运输环节的谨慎至关重要。
核心保护:避免机械损伤
电缆的核心是内部的导体和绝缘层。运输时,最关键的是防止电缆受到撞击、挤压或尖锐物体刺穿。规范装卸,严禁将电缆盘或成卷电缆从运输车辆上直接推落,应使用叉车、吊车等专业设备,吊装时需使用钢丝绳或纤维吊带穿过电缆盘中心孔,平稳起吊,严禁直接吊挂电缆本身,以免拉伤绝缘层。同时,在车辆上,电缆盘必须用三角木、钢丝绳等工具牢牢固定,防止在运输途中因颠簸、刹车而发生滚动、碰撞,导致盘架损坏或电缆受压变形。
防护外部环境:防水、防日晒
电缆的外护套是抵御外界环境的第一道防线。绝大多数电缆,尤其是电力电缆的绝缘层受潮会严重影响其电气性能,甚至引发击穿,所以运输途中必须用防水篷布严密遮盖,避免淋雨、受潮。此外,长时间阳光暴晒会加速电缆外护套,尤其是 PVC 材料的老化,使其变脆、开裂,降低保护性能,应尽量选择有篷车辆运输或做好遮阳措施。
正确放置与标识
电缆盘应保持立放运输,这符合其设计承重结构,平放会使底层电缆承受巨大压力,导致变形。并且在包装外部应有清晰的标识,如 “怕湿”“禁止翻滚”“小心轻放” 等,提醒搬运人员规范操作。
电缆敷设安装后的日常使用和维护,是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。
科学选型:匹配使用环境与负载
这是安全使用的第一步,必须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电缆类型。要做到负载匹配,即根据用电设备的功率计算电流,选择导体截面积合适的电缆,确保其长期工作电流不超过安全载流量,防止因过载发热引发火灾。同时要环境适配,在潮湿、腐蚀性环境或需要直埋地下时,应选择具有相应防水、防腐蚀铠装的电缆;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,应选择阻燃或低烟无卤电缆,以减少火灾时的毒烟危害。
规范敷设:奠定安全基础
电缆敷设时有其最小允许弯曲半径,通常为电缆外径的 15 至 20 倍,过度弯曲会损伤内部绝缘层,甚至导致导体断裂,这一点在拐角、穿管时尤为重要。要防外力破坏,直埋电缆应在路径上铺设警示带,并避开经常挖掘的区域,在桥架或管道中敷设时,应避免电缆被尖锐边缘刮伤。多根电缆并列敷设时,需保持一定间距,确保有足够的散热空间,防止因热量积聚导致载流量下降和加速老化。
日常检查与维护:防患于未然
要定期巡检,检查电缆外观有无破损、变形、过热痕迹,特别是接头和终端头部位,这些是故障高发区,同时检查桥架、支架有无锈蚀脱落。使用红外测温仪定期检测电缆温度,异常升温是过载或接触不良的明显信号。还要保持清洁干燥,定期清理电缆表面积聚的灰尘、油污,防止其影响散热或成为易燃物,确保电缆沟、井内干燥,无积水。
连接与接地:细节决定成败
电缆接头必须由专业电工使用专用工具和材料制作,确保连接牢固、导电良好,绝缘恢复到位,虚接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,局部严重发热。对于电力电缆的金属铠装和屏蔽层,必须按照规范进行可靠接地,这是防止触电事故和干扰的重要保障。
总结而言,对待电缆,应像对待人体的重要血管一样,从运输的 “小心呵护” 到使用的 “科学保养”,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掉以轻心。遵循这些知识要点,不仅能有效预防事故,更能显著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,保障整个电力或信号传输系统的稳定与高效。